永善县民族小学简介
学校地址:永善县溪洛渡街道玉泉社区民欣路25号
学校类别:小学
主管部门:永善县教育体育局
联系电话:0870-3186008
监督电话:0870-4122174
公共交通情况:距环城路永二中后大门500米,乘坐轿车、摩托车可到达。
办学规模:现有47个教学班,合计在校学生2523人,教职工132人。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30818平方米,拥有教学楼,学生宿舍,标准6T明厨亮灶食堂,其他辅助用房,48间教室,46间多媒体教室,有科学实验室、电脑室、科学器材室、体育器材室、音乐教室、舞蹈室、月琴室、古筝室、钢琴室等功能室21间。从2019年起先后投资300多万元修建了红色文化长廊、党史学习园地、党员活动室、民族团结展厅、民族团结园等文化场地,音、体、美、科学、数学仪器设备已按国家I类标准各一套配备确保了教学任务能正常开展。
办学特色:近年来,民族小学坚持把民族文化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按照“文化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的思路,创新管理模式、深挖民族资源、强化师资培训,丰富活动形式,用厚重的民族文化为学生人生奠基,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撑起了永善民族教育发展一片蓝天。
一、文化立校 奏响民族主旋律
在学校,“民族文化教育”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更是全力以赴的真抓实干。自创建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以来,该校创新办学理念,统筹规划设计校园文化环境,把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教学楼、校歌、校徽、校旗、校服等中,一方面组织教师在校园内设计、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走廊,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及风土人情绘制在墙上,并配备少数民族读本一万余册。另一方面,学校广泛收集彝族《敬酒歌》、苗族《迎客歌》等少数民族经典歌曲,定期通过校园广播站进行播放;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等形式,宣传优秀民族文化知识,让校园的每一道风景都凸显民族特色。
二、特色兴校 丰富民族新内涵
开展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首先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民族文化教师队伍。永善县民族小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系列培训,邀请省内外名师和民族文化传承人到学校开展现场示范教学。同时,充分发掘本土民族文化,将彝族达体舞纳入全校师生必修课,先后编印《彝语口语100句》《苗语口语100句》《月琴弹拨指法》《芦笙吹奏要点》《民族舞基本步法》等民族文化校本教材,开设彝族、苗族语言文字、刺绣、蜡染、月琴、芦笙等兴趣爱好班,引导每位学生至少参加一项少数民族活动。
与此同时,还以重大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国学吟诵和学生才艺大赛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让师生在交流中展示才华,展现风采,增进友谊,弘扬了传统文化,传承了国学经典,促进了民族团结,提升了办学品位。
三、品牌强校 彰显民族新特色
为树立民族特色学校这一品牌,学校紧紧抓住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契机,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召开全体教师大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培训会等会议安排部署,全力抓实民族教育基础工作,多层次多渠道推进学校特色办学。
学校针对大部分学生来自高寒、贫困、偏远乡镇的实际,建立1+3管理机制(即:1名少数民族学生+班主任+学生家长+校长),走“情感管理”和“行动感化”双管齐下的新路子,对不能到校学习的特殊适龄生,广泛开展“送学上门,送教到家”的贴心服务活动,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确保少数民族生源零流失。在此基础上,学校针对部分寄宿生年龄较小、家庭贫困的实际,免费为他们提供衣被,并采取规范化管理模式,重点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和良好的习惯,引导他们生活中做到被褥折叠整齐、洗漱用品摆放有序;针对留守学生实际,建立“亲情聊天室”,通过网络和视频,架起留守学生与父母沟通的“连心桥”。
师资水平:现有教职工132名,本科学历77人,大专学历55人。
历史沿革:永善县民族小学始建于1952年,由原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四川省凉山州军政委员会主席张冲提议,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云南省民族干部学校”基础上创办“省立永善县民族小学”。校址由张冲选定在永善县黄华镇金寨村丫口原龙奎垣公馆(现金寨小学),校长由拥有大学文化、来自贵州省威宁县的彝族教师安祖荫担任;学生实行衣、食、住三包和学费、书费、文具费三免;选派曾在西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学院培训过的公办教师任教,实行苗、汉或彝、汉“双语教学”。
建校初期,学生来自三省八县(即云南省的昭通、永善、大关、彝良,四川省的雷波、金阳、瓦岗,贵州省的威宁),学制六年,根据学生文化基础定级定班,其中48名彝族学生编为首届“凉山班”。“凉山班”学生实行短期文化速成教学,毕业后到四川凉山工作,后来大都成为解放凉山、建设凉山的工作骨干。
这是一所备受省、市、县领导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并寄予厚望的小学,一所尊重多元文化,具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传统小学。学校从创建到复办,从乡村迁移到县城,从数百平方米扩展到30818平方米,从200名学生增加到2523名,这是一所由汉、彝、苗、回、哈尼等十七个民族的师生组成的大家庭。
课程设置: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多元认同,开设有标准的课程体系,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学校还特别设置了以下几个特色课程来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为了进一步铸牢各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专门开设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当地各民族的历史、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以及民族音乐和舞蹈等内容,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深深扎根在各族孩子心中。
二、艺术教育
学校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的发展,设有专门的音乐、舞蹈、钢琴、月琴、芦笙、美术、书法、刺绣、蜡染等50多门特色课,力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后服务,鼓励汉族学生选择刺绣、蜡染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课程,让少数民族学生选择书法、象棋、围棋等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促使少数民族学生吸收汉族艺术、汉族学生吸收少数民族艺术,让各族学生在艺术世界中相互交融,共筑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环境教育
学校利用地理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和自然科学教育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到植树造林、清洁河流等环保项目中,学习到了如何保护环境和珍惜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四、体育与健康
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学校提供了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多种体育活动。特别是融入了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摔跤、射箭、达体舞、芦笙舞等,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又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荣誉奖励:近年来,学校办学成效显著,相继被评为云南省平安校园、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中小学勤工先进集体、云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云南省平安校园、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科普教育示范学校、昭通市文明校园、昭通市各族青少年交流实践基地、昭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与此同时,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在2023年全县学业水平阶段性抽测中,学校有126位教师获县教体局表彰奖励,其中一等次29人,二等次50人,三等次47人,教学质量综合排名全县第二,部分学科位列全县第一,得到社会一致好评,并多次迎接县内外其他学校观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