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永善县发展和改革局
二〇一一年八月
编 委 会
总顾问:安治强
顾 问:张华昆 王 军
主 任:侯志怀
副主任:杨通权
委 员:甘永鸿 邓福贵 刘 会 杨晓林 甘世波 乔松涛
艾成山 朱武松 高 莉 彭林国 张启海 韩先录
刘和朝 罗仕洪 罗雪飞 董永鸿 浦 飞 刘 锋
主 编:杨通权
副主编:陈光永 霍 康 杨仁斌 李顺奎 胡 冰
编 辑:丁友兵 雷益树 胡殿清 周志鹏 刘邦训 刘学莲
魏永茂 赵少云
目 录
中共永善县委关于制定永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1)
永善县人大关于《永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22)
永善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永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23)
《永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4)
中共永善县委文件
永发〔2011〕11号
★
中共永善县委关于制定永善县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1年3月2日中国共产党永善县第十届委员会
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推动永善经济社会科学和谐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昭通市委关于制定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结合永善实际,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把握形势,开创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溪洛渡水电站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平安和谐为基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有效抗击冰凌雪灾、5.12地震、特大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克服了援建移民等急难险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26.89亿元,年均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达6664元,年均增长16.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1.36亿元,年均增长3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23元,年均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23元,年均增长17.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5年的29.4:31.4:39.2调整为23.8:39.5:36.7。总体上,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村发展呈现可喜局面;工业支撑作用日益凸显,非公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扩张,城镇发展面貌日新月异;生态环境保护卓有成效,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民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援建移民工作有序开展,平安和谐创建扎实有效;改革开放实现较大突破,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过去的五年,不仅在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而且为加快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十二五”时期永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今后五年,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启动乌蒙山区扶贫开发,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两强一堡”战略,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能源产业、新型载能产业、生物产业,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我县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溪洛渡水电站建设机遇,树立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大开发促进大发展的理念,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全县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全县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迫切,加快发展的思路更加完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实现科学和谐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力量。
同时,必须看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脆弱,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民增收难度大,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艰巨。二是地方财力弱、历史欠账大,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入不足,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滞后。三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工业化水平低,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高,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强,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四是基础设施滞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突出。五是体制机制约束明显,对外开放程度低,投资环境仍不宽松,吸引外来资金能力弱。六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七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任务艰巨,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任重而道远。
“十二五”期间,全县仍处在夯实基础、培植产业、改善环境、加快发展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推进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环境大整治、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才能站在新的起点,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和谐跨越发展。
3、“十二五”时期永善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两站”建设机遇,突出科学和谐跨越发展主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壮大经济实力,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更加关注社会民生;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实现永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十二五”时期永善经济社会发展定位。
立足云南,面向成渝,融入川南,充分发挥多区域连接点优势,加大开发开放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搭建合作平台,努力构建能源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新兴湖滨旅游城市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5、“十二五”时期永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和谐跨越发展主题,抓住西部大开发、“两站”建设“两大机遇”,打牢交通、水利、电力、城镇“四大基础”,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五大战略”,发展花椒、魔芋、畜牧、核桃、竹子、矿产“六大产业”,在解放思想中破解难题、转变作风中狠抓落实,在把握机遇中抢占先机、攻坚克难中加快发展,在优化结构中注重提升、统筹协调中构建和谐,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全力夺取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新胜利,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
6、“十二五”时期永善经济社会发展途径。
一是突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实施一批能够带动全局、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经济总量,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立足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增强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
四是突出资源节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实施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五是突出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改革攻坚,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改革开放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六是突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相协调,不断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立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7、“十二五”时期永善经济社会产业布局和发展目标。
依据永善地形地貌、资源分布等特点,产业按照“一中心一带两层两片区”进行战略布局。“一中心”是以溪洛渡镇为中心,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服务业,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建成功能完善、辐射力强、具有综合带动能力的中心城市。“一带”是以沿江乡镇为重点,结合新农村建设、移民安置,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休闲旅游等产业经济,建设沿江百里绿色经济带。“两层”是以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为主,重点抓好粮食、干果、马铃薯、畜牧等种植养殖业,构建二半山区经济层和高寒山区经济层。“两片区”是以团结、墨翰为主的中小水电开发及载能工业片区和以大兴、莲峰、茂林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片区。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以上,力争到2015年突破8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力争突破5亿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5年累计突破159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0%以上,到2015年突破1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15年突破12亿元。
——结构调整日趋优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传统产业得到优化升级,非公经济比重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着力调优第一产业,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调强第二产业,大力提升工业经济,二产年均增长34%以上;调快第三产业,加快旅游业、服务业发展,三产年均增长11.5%以上。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3.8:39.5:36.7调整为13.8:64.6:21.6。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岗位大幅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达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5年突破4800元。
——城镇化进程加快。加大城镇规划建设力度,强化综合管理整治,统筹提升城镇品味、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城镇人口比重明显提高,城镇化水平达到35%。
——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巩固“两基”成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基本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节能减排控制在规定指标内。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6%,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80%以上。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坚持统筹规划,多元投入,以交通、水利、电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打牢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8、构建综合交通路网。
以出境公路等级化、县乡公路油路化、乡村公路畅通化为目标,加快大关岔河至永善二级公路和黄码、大细、水黄、河洒、茂码、桧青等油路改造建设,加快实施乡村公路新建和硬化工程,形成便捷快速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公路、水运主枢纽站场布局建设,加快推进沿江乡镇码头和乡镇客运站建设。
9、加快水利设施建设。
围绕扭转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和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两个根本目标,突出加快水资源配置建设、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增强防洪抗旱能力建设三大重点任务,采取进一步加快水利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升水利行业服务能力建设四项根本举措,实现永善水利发展改革新跨越。搞好水资源普查工作,大力实施以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为重点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加快建设骨干水源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五小”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治理、灌区配套完善工程、中小河流域治理和防洪保安工程为重点,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10、强化电力设施建设。
以“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为标准,全面完成以墨翰上下小河、团结河、佛滩顺河为主的小水电梯级开发,新建万和110kV变电站一座,新建黄坪、伍寨、团结、佛滩、务基等35kV变电站,实施城网改造、农网改造等项目,大幅提高永善电网供电能力和保障能力。
三、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紧紧抓住拓宽渠道、转变方式、提升能力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区域布局,突出农特产品基地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城乡居民稳定增收。
11、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加强以中低产田地改造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水源工程及灌区配套完善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优化农业结构,重点抓好畜牧、花椒、魔芋、马铃薯、核桃、竹子等优势产业基地化生产,集中连片建设,适度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进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1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点扶持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建设一批专业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布局相对集中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实施龙头工程,重点扶持成型骨干龙头企业,促进企业建设上规模、上档次,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树立市场营销意识,大力发展现代营销方式,优化农产品的品质、品牌。
14、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稳步推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加大农村交通、水利、清洁能源以及广播电视等投入力度,抓好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15、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建立健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跟踪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和技能,加大组织化转移输出力度,提高劳务市场竞争力。
16、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农家文化大院等相结合,以夯实基础、培植产业和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经济兴、产业兴、生态兴、文明兴”为目标,以村容村貌整治和文明村庄建设为突破口,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着力打造沿江、沿路和城郊结合部示范长廊,全面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工业园区为重点,积极搭建平台,盘活资源,优化环境,提升传统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引进扶持一批骨干企业,着力加强矿冶、建材、能源、农产品加工的开发建设。
17、加快发展矿产业。
强化矿产资源勘查,提高矿产资源管理和精深加工水平,加大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力度,重点开发铅锌矿、磷矿、铁矿、铜矿和煤矿。
18、做大做强建材业。
扎实做好水泥厂年产60万吨技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加大彩花石开发力度,争取建成1-2家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彩花石厂。逐步淘汰页岩砖、实心黏土砖等传统建材,力争启动5个以上新型墙体材料和建材加工项目。
19、扎实推进能源工业。
加快团结河、墨翰上下小河等流域中小水电开发,确保“十二五”期间全面建成发电。加大争取和服务力度,积极引进风能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好溪洛渡水电站留给地方5%的电量,打造清洁能源基地,提高对发达地区转移产业的承接能力,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载能工业。
20、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坚持壮大龙头企业与发展种养殖基地相结合,积极开发魔芋、花椒、砂仁、竹子、果蔬及肉制品等农产品。加快推进芋丝生产线、魔芋微粉生产线、香料厂、果蔬冷藏加工厂、肉联加工厂、木竹系列产品工厂等项目建设。
21、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坚持“一园多区”的布局理念,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规范建设、功能配套、多方融资、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工业园区及标准厂房建设。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纳发达地区转移产业,促进食品加工、新型建筑材料、家具制造等产业向园区聚集。
五、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
22、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
以国内外旅游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溪洛渡水电站建成投产和建设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为契机,切实开发马鞍山生态示范园、强胜村乡村生态旅游、玉笋生态旅游度假村、细沙三江口自然保护区、吞都宗教寻踪旅游项目、大兴红色旅游、马楠云海旅游等项目,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加快旅游业发展。
23、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家政服务、社区物业服务、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24、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深化商业流通体制改革,规范商业行为,创造竞争有序的商贸流通环境,加快发展大型超市、连锁经营、餐饮服务和以农村客运、旅游客运为重点的客运体系。
六、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必须按照规划科学、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建设提速、管理到位的基本要求,统筹提升城镇品味、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充分发挥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聚集辐射和引领竞争作用。
25、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编制。
启动新一轮县城总规修编;完善县城形象设计、各项专业规划和重要节点规划;完成14个乡镇集镇控制性规划编制和重点村庄规划,适时启动乡镇修建性详规和特色项目规划。
26、加快城镇建设。
继续推进荷花、校园、粮食局片区及兰花苑片区建设;着力加快溪洛渡大道及延长线开发,全面实施山涧竹韵、农场小区、木仰小区、红阳小区、旧城改造、锦绣兰花等片区开发项目;推进县城过境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加快环城南路及其沿线的开发建设,使之与振兴大街和民通路延长线有机衔接,尽快实现城区循环回路的形成;加快县城道路改造,重点实施玉金路、老车站及新华街南段改造建设。加快实施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工程、垃圾中转站及配套工程建设;千方百计推进大瀑沟谷地公园、溪洛渡文化广场及南部新区建设;着力实施县城景观水体工程,努力提升城市新形象。
加大特色产业开发,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特色产业优势、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小城镇,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加快启动桧溪、黄华、大兴、莲峰、茂林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实施;重点推进团结、细沙、务基、墨翰、码口等沿江沿路沿边小城镇建设。
七、加快改革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推进对外开放,为促进永善跨越发展提供活力和动力。
27、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全面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28、继续深化社会事业改革。
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殡葬改革。
29、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进一步确立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落实并完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30、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发挥溪洛渡品牌效应,树立科学招商的新理念,转变招商思路,提高招商实效,创新招商方式,改善招商环境。切实加强资源勘探和项目储备,不断增强项目的可研深度,研究论证一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能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突出产业链招商,吸引发达地区企业在我县建立面向西部和东南亚、南亚输出产品的外向型生产加工基地。
31、继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措施,继续推行“一站式”服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创造良好的办事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政务公开措施,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八、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32、提高资源支撑能力。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实现土地利用分散粗放型向节约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提高水资源集约化水平。
33、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快实施中低产林改造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治理、自然保护区保护工程、用材林基地工程、农村能源工程等项目,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与管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影响人民健康和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抓紧抓好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34、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贯彻落实促进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扎实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改造和技术升级,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减少生产源头的自然资源投入和污染物排放。组织开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示范试点。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九、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社会协调发展。
35、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以发展优质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缩小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改革,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机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大众化、社会化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36、加快科技事业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整合科技资源,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和开发花椒、魔芋、畜牧等重点产业以及节水、节能、新能源、生态保护、循环经济等关键领域的现代科技技术,加强推广应用。
37、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抓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乡镇防保站建设,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理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医疗网点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的综合能力,努力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38、繁荣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
加快推进县文化馆综合楼、县艺术剧院、县博物馆、县档案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文化小广场、村级体育健身工程等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体育产品和服务,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县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县广电中心建设、乡镇广播电视站、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城市电影院线建设等项目,扩大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9、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紧紧围绕降低生育水平,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这一主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创建活动,推进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落实。健全利益导向机制,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坚持依法行政,突出综合治理,不断加大治理性别比力度,切实关心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推行优生促进工程,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永善建设
40、全力支援服务电站建设。
认真实施《云南省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稳妥安置“两站”移民,加大后期扶持和经济发展力度,突出农田水利、交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着力强化产业支撑,为移民创造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理顺溪洛渡水电站坝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切实做好管理和协调工作,加强坝区及周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1、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为切入点,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产业开发,扶持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切实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以抓好茅草房改造为切入点,切实解决贫困群众急需解决的困难,千方百计多渠道增加投入,再掀新时期扶贫攻坚的新高潮。
42、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全面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拓宽增收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引导居民合理消费,拓展消费信贷;重视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强市场监管,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43、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民营中小企业和服务业来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
4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在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加强对残疾人口的服务和权益保护,鼓励社会救助和民间慈善等多种形式的救助活动。加大财政预算中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渠道和严格管理、有效运营的新机制。
45、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群众信访和接待制度,健全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加强重点区域、重要工程、重大安全设施的抗震防灾和自然灾害预警防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格局,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维护社会稳定。
46、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主动听取政协的意见,加强同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大力加强村民、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广泛行使民主权利。坚持企业的民主管理,维护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重视和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工作,充分发挥各自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规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加强司法工作,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切实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47、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基地建设,宣传表彰为永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普及科学知识教育,抵制一切违反科学的迷信、邪教活动。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文明社区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提高全民精神文明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十一、加强党的领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48、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自觉性,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确保各项决策的贯彻落实,为胜利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49、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进一步理顺基层组织关系,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领导、工作指导、思想引导作用,加大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力度,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强化活动成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十二五”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50、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和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研究问题、谋划发展、推动工作。严格执行党党风廉政建设设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加强廉洁自律教育,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努力形成党风正、政风优、民风淳的良好局面,以优良党风政风民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未来五年的任务艰巨而光荣。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积极行动起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我县“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永善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
《永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2011年3月8日县第十四届人大第四次会议
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永善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了县人民政府提出的《永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会议认为,《规划纲要》体现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县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反映了全县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符合我县发展实际。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县人民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如需作部分调整,必须依法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永善县人民政府文件
永政发[2011]62号
永善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永善县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委、办、局:
《永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永善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永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我们必须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开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因此,编制和实施好《永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纲要》根据中央和省市精神以及中共永善县委十届十次全会《关于制定永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着眼于未来五年(2011年—2015年)的发展趋势,突出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深入分析了“十二五”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提出了“十二五”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本纲要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是永善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加快体制创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第一章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溪洛渡水电站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平安和谐为基础,紧扣目标定位、强化措施落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全面落实扩内需促增长的政策措施,有效抗击冰凌雪灾、5.12地震、特大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全县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统筹了推进各项工作,开创了经济快速增长、民生保障增强、社会稳定和谐、民族繁荣团结、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成为永善历史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时期,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重心转移,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夯实发展基础,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的良好态势,成为全国第五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强县之一。2010年,永善县生产总值达到268890万元,比“十五”末的125118万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2.3%。人均GDP由“十五”末的3141元增加到2010年的6664元,达到1000美元,年均增长16.2%。在产业发展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36754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64098万元,年均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39304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06239万元,年均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4906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98553万元,年均增长1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3623万元,比“十五”末的3146万元增加10477万元,年均增长3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9609万元,年均增长31.8%。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29.4:31.4:39.2调整为23.8:39.5:36.7。
(二)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农村发展呈现可喜局面。
“十一五”期间,我县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农村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一是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五年来,相继实施了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财政以奖代补、农村通达、农村电网等工程,中低产田地改造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顺利完成了蒿枝坝、云荞、莲峰、长海水库除险加固及配套干渠工程建设,新建和治理各类水利工程2158件,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36万亩,新增节水农田灌溉面积1.575万亩,水利化程度由“十五”末的31.5%提高到40.2%,解决了1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564.82km。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农民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二是农业生产能力逐步提升。深入推广粮食增产科技措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87%,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0%。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5.69万吨,年均增长4.9%;农村经济总收入14.83亿元,年均增长16.7%;肉蛋奶总产量3.27万吨,比“十五”末增长43%,畜牧业总产值3.4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65.2%。三是优势产业规模渐大。魔芋、花椒、蔬菜、油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6万亩,建成无公害马铃薯基地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5万亩、魔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万亩、有机魔芋生产基地3000亩。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较大突破,扶持发展涉农企业11家,引导和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1个。四是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来,累计争取到各级扶贫投入资金25053万元,组织实施了336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解决和巩固温饱人口61820人,新建和改造简易住房9772户74.71万平方米;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48.92万人次,实现务工净收入22.42亿元;深入推进易地扶贫开发工作,转移安置群众1908人;大力实施 “百千万帮扶” 工程,参与挂钩扶贫单位104个,6850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9013户贫困农户,争取帮扶资金298.7万元,捐资捐物121.4万元,引进项目资金3155万元,协调落实资金958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50个,修建学校18所。累计派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540名,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800万元,打造了溪洛渡玉笋、桧溪强胜、细沙大同、黄华青杠、码口雪金、务基捏池等90个特色鲜明、效果明显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沿江沿路为主的新农村建设示范长廊初显雏形。
(三)工业支撑作用日益凸显,非公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五年来,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以墨翰上下小河、团结河流域为主的小水电开发进程加快;以金沙铅锌矿为主的矿产开发有序推进,桧溪、细沙煤矿资源整合力度加大,一批以电矿为主的骨干企业逐渐形成;魔芋、花椒等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以水泥、页岩砖为主的建筑建材业有序发展。工业经济逐步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10年实现工业现价总产值70084万元,比“十五”末增加56966万元,年均增长39.8%;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671万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660万元,实现利税总额4745万元。制定出台了《永善县关于加快工业暨非公经济发展的决定(试行)》等一系列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到2010年,全县非公经济从业人员2.2万人,实现税金13833万元,比“十五”末增长6.5倍;实现增加值90214万元,比“十五”末40372万元增长123.5%;非公经济占GDP的33.6%。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扩张,城镇发展面貌日新月异。
五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扩内需促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运用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着力抓好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一批全局性的重大工程项目相继建成,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89亿元,其中,溪洛渡电站完成投资103.18亿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71亿元,年均增长32.6%,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战略支撑。云荞、莲峰、长海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工;溪务油路、务黄油路建成投入使用,完成通乡油路改造61.87km、通达工程628.7km,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480km。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居民防震安全、特殊党费工程顺利完成;墨翰上小河四个梯级电站、冒河山电站、云荞坝后电站以及跨界河的柏香林、悦乐、油房沟电站相继投入运营,新增发电装机11.63万kw;金沙铅锌矿日处理2000吨洗选厂建成投产,溪洛三四组滑坡治理顺利实施;农网改造、县城电网改造、无电地区通电和完善西部电网改造工程扎实推进,现有110kV变电站1座、35kV变电站12座、10kV主干线42条,累计解决了46240户184960人的用电问题,户表率45%,户通电率89.2%。以110kV电网为依托、35kV网络为骨架、10kV为主体的区域供电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城乡面貌大为改观。相继启动了溪洛渡大道、管道燃气工程建设,荷花片区、校园片区、粮食局片区、溪洛渡商业城、兰花苑、馨怡小区、新华苑等房地产开发齐头并进,实施了以工农广场、城中村为重点的旧城区改造,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生活污水处理厂、供水管网、防洪沟、二级汽车客运站建成投入使用,市政功能不断完善。以黄华、桧溪、大兴为重点的乡集镇建设步伐加快,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镇绿化、美化、亮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县域城镇建成区面积11.6km2,城镇常住人口11.34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达25.3%,城镇绿化率13.4%;县城建成区面积4.5km2,县城城镇人口6.25万人。
(五)生态环境保护卓有成效,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深入开展“七彩云南·昭通保护行动”和全民节能行动,加大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大重点污染源治理,开展了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采用电化学法工艺实施医疗废水治理,淘汰落后产能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引导企业节能降耗,推广使用节能设备和产品,健全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台账,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18%。强化矿山秩序整治和环境执法管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监察。认真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任务。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确权125233宗132.58万亩;完成森林管护148.2万亩、公益林建设12.3万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8.2万亩,森林覆盖率22.62%,绿化率43.07%,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沼气池31870口,节柴改灶5644眼,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km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衣食住行得到较大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五”末的8212元增加到2010年的12023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五”末的1227元增加到2010年的2723元,年均增长17.3%。随着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下乡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实,居民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城乡居民住房、通讯、汽车、教育、医疗、旅游、家用电器等消费需求持续攀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十五”末的28518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58967万元,年均增长15.6%。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2.6m2、31.5m2,电脑、汽车、摩托车拥有家庭日益增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六)民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养老、工伤、生育、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低保、农村低保政策全面落实,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4150万元。积极开展城乡居民临时性生活救助和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救助,发放各类救灾救济资金6723万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序开展,残疾、五保供养率逐年提高,复原退伍军人得到妥善安置;教育、医疗等各种救助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新建廉租住房288套1.44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全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8900个,帮助1485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由5%提高到10%。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顺利通过2007~200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殊荣。花椒品种改良获省林业厅、林科院认定;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加大,“溪洛渡”牌白魔芋膳食获省级著名商标认定。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足额保障,“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相继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以奖代补工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特殊党费教育基础设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未“普九”县硬件设施、希望工程以及校舍安全工程等项目建设,中小学附属设施不断完善。投入资金25881万元,新建校舍177772m2,排除危房83092m2;“两基”工作顺利通过上级检查验收,201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99.61%,适龄少年初中毛入学率98.01%。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医疗、预防、救治体系基本建立。县人民医院医技楼、县中医院住院综合楼、15乡镇卫生院、103个村卫生室建成投入使用,启动了县人民医院业务用房建设;疾病防控、妇幼保健、艾滋病防治、爱国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卫生监督等工作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逐年上升,2010年参合率96.74%,享受医疗减免补偿902633人次,补偿金额5066.46万元,当年基金使用率91.34%。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等项目,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条件和综合传输覆盖能力显著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9%、93%。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民间文学艺术创作、社区文化、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文艺团体、广场文化蓬勃发展。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永善欢歌”、“情满溪洛渡”、“工商杯”、“开泰杯”、老运会等系列文体活动。文物普查与古籍调查保护工作顺利完成,《永善县旅游发展规划》启动实施。殡葬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制定了《永善县殡葬火化区划定方案(试行)》,新拉殡仪馆、城区吊唁场所建成投入使用。基层政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统计、气象、地震、安全、档案、老龄、助残、红十字会工作协调发展,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县志续修、邮政通信工作取得新成效,社会事业全面加强。
(七)援建移民工作有序开展,平安和谐创建扎实有效。
始终秉承和发扬“精诚团结、迎难而上、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移民工作精神,举全县之力支援服务电站建设。主动汇报争取,加强沟通衔接,促进了溪洛渡水电站施工区移民安置调整政策的出台。建立“双保”工作机制,落实包户工作责任,深入开展接访下访活动,畅通移民诉求渠道,全力化解不安定、不和谐因素,移民维稳态势良好。坚持“移民利益为先,移民工作为重”,以移民政策为核心,以群众工作为抓手,以解决问题为支撑,全力克难攻坚,积极稳妥推进移民安置工作。认真落实移民安置调整政策,有序推进溪洛渡电站施工区移民安置调整工作,农场、木仰移民安置小区建设进展顺利。如期完成溪洛渡水电站435米围堰移民234户1146人的搬迁安置任务,溪洛渡、向家坝库区实物指标复核调查分解工作全面结束。同时,坚持把移民搬迁安置与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做好城镇建设、产业培植等工作,配合省市有关部门编制了《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云南部分)》,“两站”库区水利、交通、学校、集镇、文物等迁复建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以创建平安和谐永善为目标,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校园、平安村寨、平安社区、无毒社区创建活动,巩固提高“省级平安县”创建成果。着力加强政法基础设施和政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举措,完善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群防群治网络体系,扎实推进法制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农村活动。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 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组建常驻民兵应急分队,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强化各类非政府组织的监管,全力维护公共安全。全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八)改革开放实现较大突破,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
突出重点领域,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认真落实“四项制度”,全面推进法制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建设;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加强,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825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政府采购管理得到加强;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后续工作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卓有成效,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基本完成;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县开发投资公司融资1.46亿元;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明显,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稳妥推进;文化、卫生、水利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依托电站品牌效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组团参加昆交会、昆明国际旅游文化节、昭交会等会展,加大对外宣传,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滇能集团、四川汇泉房地产开发公司、云南建工集团、云南地矿集团等一批规模大、实力雄厚的企业先后进驻永善发展。共引进外来企业17家,签约项目19个,协议引资102480万元,实现到位资金90618万元。
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进文明村寨、文明单位、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宣传思想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有效加强,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创新,政府依法行政、公共管理职能不断改进。工会、妇联、共青团、科协、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发挥较好。统战、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人民武装和“双拥”工作成效明显。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逐步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不断提升。坚持实施依法治县方略,认真组织实施“三五”依法治县和“五五”普法规划,广泛开展普法教育,积极营造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健全和完善法律援助体系,依法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期间,永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骄人成就,令人振奋。经验值得总结,成绩需要发扬。
一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不动摇。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才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在“借电”发展中乘势而上;只有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
二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不动摇。只有改革创新,才能破除制约发展的思想桎梏和体制障碍,只有扩大开放,才能增添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改革束缚加快发展的管理机制,激活生产要素,增强发展活力,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加快融入全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坚持投资拉动,形成全方位、多领域开放格局。
三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动摇。只有在解放思想中深化县情认识、在实事求是中遵循客观规律,才能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因地制宜、谋划发展。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推动思维观念转变、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难题破解,选择符合永善发展实际、符合广大群众利益的发展方式和工作方法。
四是始终坚持关注民生、构建和谐不动摇。只有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充分调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使全县人民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五是始终坚持团结奋进、迎难而上不动摇。只有大力弘扬万众一心、拼搏奋进的拼抢精神,才能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形成全县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只有时刻保持只争朝夕、迎难而上,才能在困难中寻找出路、在危机中发现生机、在攻坚中实现突破。
六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队伍建设不动摇。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发展评功过,凭实绩用干部,在全县形成了政治清明聚人心、风正气和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
今后五年,是永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减弱,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和再平衡,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产业结构快速重组,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地位相对上升。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必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量,必将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将深刻影响和带动永善的发展。从国内发展环境看,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启动乌蒙山区扶贫开发,不断强化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加大支持国际大通道、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都将有利于我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更加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问题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教育和医疗等重大民生问题。从省市发展环境看,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能源产业、新型载能产业、生物产业,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社会事业进步等方面的投资需求十分巨大,这也将极大地带动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从县内发展环境看,全县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交通、水利、电力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溪洛渡电站的建成投产将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全县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对县情的认识更加深入,发展思路更加成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将更加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加快发展步伐。
同时也必须看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十分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脆弱,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民增收难度大,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二是地方财力弱,历史欠账大,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入不足,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滞后,支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少。三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工业化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差,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高,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强,经济发展的方式亟待转变。四是基础设施依然滞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突出。五是体制机制约束明显,对外开放程度低,投资环境仍不宽松,吸引外来资金的能力弱。六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七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任务艰巨,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十二五”期间,我县仍将处于一个夯实基础、突出产业、改善环境、加快发展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必须推进思想大解放,必须推进观念大更新,必须推进环境大整治,必须推进作风大转变,必须推进效率大提升,才能站在新的起点,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两站”建设的机遇,围绕“科学和谐跨越发展”这一主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壮大经济总量,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更加关注社会民生。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实现永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定位
立足云南,面向成渝,融入川南,充分发挥多区域连接点优势,加大开发开放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搭建合作平台,努力构建能源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新兴湖滨旅游城市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三、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固树立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理念,坚持“打基础、调结构、建支柱、重民生”的基本发展思路。围绕“一个主题”(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抓住“两大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两站”建设),打牢“四大基础”(交通、水利、电力、城镇),实施“五大战略”(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科教兴县、旅游活县、依法治县),发展“六大产业”(花椒、魔芋、畜牧、核桃、竹子、矿产),在解放思想中破解难题、转变作风中狠抓落实,在把握机遇中抢占先机、攻坚克难中加快发展,在优化结构中注重提升、统筹协调中构建和谐,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全力夺取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新胜利,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
四、发展途径
一是突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实施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重大项目,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经济总量,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增强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
四是突出资源节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实施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五是突出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改革攻坚,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改革开放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六是突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相协调,不断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立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五、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1%以上,到2015年力争突破8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0%,到2015年力争突破5亿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5年达47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0%以上,到2015年达100亿元以上,其中:县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7%以上,达到23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到2015年达12亿元以上;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突出优势产业和市场竞争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调整城乡结构;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调优第一产业,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调强第二产业,大力提升工业经济,二产业年均增长34%以上;调快第三产业,加快旅游业、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5%以上。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3.8:39.5:36.7调整为13.8:64.6:21.6;
——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就业岗位大幅度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达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5年达4800元以上,社会分配相对趋于公平;
——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到35%,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人口比重明显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改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巩固“两基”成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实现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8%以上。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基本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6%,绿化率达到46.5%,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80%以上。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分类 | 指标 | 2010年 | 2015年预计 | 年均增长(%) | 指标 属性 |
经 济 发 展 | 地方生产总值(亿元) | 26.889 | 87 | 21 | 预期性 |
人均生产总值(元/人) | 6664 | 20786 | 25.5 | 预期性 | |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 1.3623 | 5 | 30 | 预期性 | |
三次产业比重 | 23.8 : 39.5 : 36.7 | 13.8 : 64.6 : 21.6 | — | 预期性 | |
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15.53 | 47 | 25 | 预期性 |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7 | 100 | 70 | 预期性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5.9 | 12 | 16 | 预期性 | |
社 会 发 展 | 总人口(万人) | 45.3 | 46.21 | — | 约束性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7.5 | 6.5 | — | 约束性 | |
城镇化率(%) | 25.3 | 35 | — | 预期性 | |
广播覆盖率(%) | 89 | 97 | — | 预期性 | |
电视覆盖率(%) | 93 | 98 | — | 预期性 | |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0.2943 | 0.4 | 6.3 | 约束性 | |
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张/千人) | 675 | 800 | 3.5 | 约束性 | |
新农合参合率(%) | 95 | 95.14 | — | 约束性 | |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8 | 9 | — | 预期性 | |
人 民 生 活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2023 | 20000 | 10 | 预期性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2723 | 4800 | 12 | 预期性 | |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 0.16 | 0.85 | — | 预期性 | |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 | 10.88 | 12 | 2 | 预期性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4 | 4.2 | — | 约束性 | |
资 源 环 境 |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 19.815 | 25.815 | 1.2 | 预期性 |
城镇污水处理率(%) | — | 80 | — | 预期性 |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80 | — | 预期性 | |
森林覆盖率(%) | 22.62 | 26 | — | 预期性 |
注: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政府提出的工作要求,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六、产业布局
依据永善地形地貌、资源分布等特点,永善的产业按照“一中心一带两层两片区”进行战略布局。“一中心”是以溪洛渡镇为中心,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服务业,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建成功能完善、辐射力强、具有综合带动能力的城市主体。“一带”是以沿江乡镇为重点,结合新农村建设、移民安置,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经济林果、休闲旅游等,建设沿江百里绿色经济带。“两层”是以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为主,重点抓好粮食、干果、马铃薯、畜牧等,构建二半山区经济层和高寒山区经济层。“两片区”是以团结、墨翰为主的中小水电开发及载能工业片区和以大兴、莲峰、茂林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片区。
(一)农业布局。
大力培育魔芋、花椒、核桃、竹子、畜牧等五大优势产业,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的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高寒山区,重点发展畜牧业和马铃薯,在马楠、水竹、莲峰、茂林、伍寨建立云南半细毛羊繁育基地、优质马铃薯种植基地和山羊、肉牛规模化标准养殖基地,把畜牧业和马铃薯产业发展成为高寒冷凉地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二半山区,搞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经济林、水源林、干果生产和生猪养殖等,重点抓好稻谷、玉米、烤烟、生猪、禽、魔芋、核桃等,形成规模化的林牧二元经济,解决好群众致富问题;江边河谷地区,重点发展花椒、枇杷、竹子、脐橙等,以培植规模化经济作物、经济林果为主,推广库区渔业养殖,解决好群众率先奔小康的问题。
(二)工业布局。
有序推进以墨翰上、下小河流域、团结河流域、溪洛渡顺河流域为主的小水电开发;充分发挥溪洛渡、大兴、马楠、团结、莲峰、茂林、水竹、桧溪、细沙、务基、伍寨、黄华等乡镇的铅、锌、铜、铁、磷、煤、石膏等资源优势,走矿电结合的路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和战略合作伙伴,逐步实现资源本地精深加工和资源的保护性开采;以溪洛渡镇为产业中心加工区,以大兴、黄华、务基、细沙、桧溪等乡镇为重点,培育魔芋、花椒、竹、果蔬等农产品基地;大力招商引资和吸纳民间资本,对县水泥厂进行技改扩容,提高质量和产量;逐步淘汰页岩砖、实心黏土砖等传统建材,推广新型墙体建筑材料的应用,加快以彩花石、砂石料为主的建材发展步伐。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三)服务业布局。
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加快谷地公园、民族风情园、观景台等建设,扶持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推进“农家乐”等生态休闲旅游健康发展,构建县城旅游接待中心,开发沿江、沿路两条旅游路线,实现电站工程文化旅游、自然风光旅游和民族民俗文化旅游。鼓励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土特产品和工艺产品,规范并完善宾馆、餐饮和娱乐业服务,筹建旅游公司和旅行社。采取多渠道融资方式,引进人才资源,培育文化企业,组建专业演出队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和信息、金融、咨询、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三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交通
超前谋划、合理布局交通运输通道,加快出境公路、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建设,发展水运,整合运输资源,大力改善交通条件,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构建以“五纵、四横”为基本骨架、“五联道”为补充以及客、货运站点、水运码头为主枢纽站场的道路运输服务体系。以出境公路等级化、县乡公路油路化、乡村公路畅通化为目标,尽快启动大关岔河至永善二级公路和黄码、大细、水黄、河洒、茂码、桧青等油路改造项目,加快实施乡村公路新建和硬化工程,形成“五纵四横五联道”的公路网络。抓住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蓄水的机遇,加快推进溪洛渡、桧溪、大兴、黄华、务基等沿江乡镇码头建设工作,抓好县城货运中心及桧溪、团结、细沙、青胜、水竹、伍寨、码口等乡镇客运站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建设。
二、水利
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抢抓国家加快水利发展改革的重大战略机遇,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围绕扭转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和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两个根本目标,突出加快水资源配置建设、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增强防洪抗旱能力建设三大重点任务,采取进一步加快水利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升水利行业服务能力建设四项根本举措,实现永善水利发展改革新跨越,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搞好水资源普查工作,大力实施以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为重点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梅家河、湾河、营盘3座中型水库和大板厂小(一)型水库重点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和建设任务;搞好吞都、明子、何家湾、花椒湾、月牙、永红6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抓好云荞水库灌区配套改造,开展莲峰、蒿枝坝水库干支渠治理及灌区配套建设;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桧溪簸箕、溪洛渡干河和马路、黄华朝阳、莲峰和平、码口大小龙洞6个片区水利开发,建成“五小”水利工程1.5万件;继续搞好“长治”项目,加大“易灾”项目争取力度,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治理;高标准完成冷水河茂林集镇段河道治理工程;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和集镇供水项目建设力度。到2015年,实现新增蓄水库容2500万m3以上,蓄水工程供水能力提高到6500万m3以上,基本解决城乡饮水安全,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万亩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0 km2以上,水利化程度达到50%以上,全面巩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
三、电力
以“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为标准,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高永善电网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设备技术水平、电网管理运行水平。全面完成以墨翰上下小河、团结河、顺河为主的小水电梯级开发,实现地方电力总装机22万千瓦的目标。新建110kV万和变电站一座,新建黄坪、伍寨、团结、佛滩、务基等35kV变电站,对墨翰、桐堡、莲峰等35kV变电站进行扩容;加快县城10kV线路建设,新增线路17km,低压线路改造18km;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建设10kV线路724km,低压线路1311km,一户一表63505户;完成无电人口通电工程,建设10kV线路577 km,低压线路448km,改造一户一表14133户。到2015年,全县户通电率98%,户表改造率95%。
第四章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总体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跨越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开展以水利为重点,以中低产田地改造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水源工程及灌区配套完善工程、节水灌溉工程、“五小”水利工程、中低产田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和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服务体系,以推广先进环保的农机具和设施为载体,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推广应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高产优质高效耕作栽培等先进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提高复种指数和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以主要品种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着力加大投入为保障,继续落实种粮农民的直补等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推进粮食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到201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5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8.18万吨,年均递增3%以上。
优化农业结构。重点抓好畜牧、花椒、魔芋、马铃薯、蔬菜、水果、核桃、竹子等已初具规模的优势产业规范化种植基地,集中连片建设,适度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进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紧紧围绕种、料、管、防、训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强化畜牧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县生猪出栏65.72万头,牛出栏1.67万头,羊出栏9.24万只,禽出笼115.9万羽,肉蛋奶总产达6.85万吨,实现畜牧总产值7.43亿元。以魔芋为龙头产业,带动油菜、砂仁等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形成特色优势明显、向优势区域集中的经济作物产业群,到2015年,全县魔芋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7.5万亩,鲜芋12万吨,总产值6亿元,形成魔芋基地乡镇5个、千亩以上魔芋专业(重点)村10个;砂仁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产量提高到0.8万吨;建成专业化油菜生产基地10万亩,产量达到0.8万吨,总产值达0.8亿元。江边河谷、二半山区域,重点发展花椒、核桃、桔橙、枇杷,兼顾发展桃、李、梨、葡萄、板栗等,到2015年,种植花椒40万亩,产量1.7万吨,总产值6.8亿元;种植核桃40万亩,产量3万吨,总产值4.5亿元;建成专业化商品水果基地10万亩,产量达16万吨,总产值达5亿元。大力发展加工型马铃薯,扩大早春和晚秋马铃薯种植,增加间套种面积,到2015年,马铃薯面积发展到25万亩,总产量达到25万吨。加快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推广无公害、生态、绿色生产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到2015年,各类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商品蔬菜面积5万亩,江边低海拔无公害冬早商品蔬菜基地2万亩,高寒冷凉无公害夏秋商品蔬菜基地1万亩。在适宜区域大力发展竹产业,积极改造中低产天然竹林,加快建设笋材两用竹基地,到2015年,竹林达20万亩,改造低质低效竹林6.33万亩,总产值达2亿元。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作方式。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重点扶持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建设一批专业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化、布局相对集中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实施龙头工程,重点扶持骨干龙头企业,促使农产品加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发展兴办一批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树立市场营销意识,优化农产品的品质、品牌。鼓励各类农业企业注册产品商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以品牌促产品质量和企业档次提升,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市场促营销,农民搞贩销,政府抓展销”等途径,多层次拓展市场领域。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建好农贸综合市场、畜禽交易市场和粮食批发市场;用现代营销方式积极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建立上下联通,内外联合的市场营销网络;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活动;鼓励各种中介组织和投资主体参与农产品流通。
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稳步推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加大对农村社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抓好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和普通高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建立起符合我县实际的农村卫生服务新体系,深化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改变广大农村缺医少药和公共卫生基本条件薄弱的局面。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搞好乡村道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电网改造、通讯设施建设等,基本实现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解决10.8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全部20户以上和710个20户以下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加强沼气池、节能灶的建设,到2015年,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2%以上。加强村庄规划,逐步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努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实施以改水、改厕、改厨、改卫和改厩为重点的村庄整治,逐步推进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处理。
五、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农业、走出农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建立健全促进农村劳务输转的长效机制,建设劳务经济服务体系,实施“百万依托农民工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融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和技能,打造劳务品牌,加大组织化输转,提高劳务市场竞争力。
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农家文化大院等建设相结合,以夯实基础、培植产业和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经济兴、产业兴、生态兴、文明兴”为目标,以村容村貌整治和文明村庄建设为突破口,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建设一批带动力强、示范作用好的新农村示范点,着力打造沿江、沿路和城郊结合部示范长廊,通过省级重点村和市县乡示范点建设,确保稳定推出一批产业强、收入高、村庄美、环境好、特色鲜明、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农村示范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
紧紧围绕“工业强县”战略目标,立足永善优势资源,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矿产、能源、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到2015年,实现工业现价总产值100亿元(含溪洛渡电站),年均增长70%以上。其中:县域工业现价总产值达2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7%。
一、加快发展矿产业
以铅锌矿为重点,加强勘查力度,寻找新的矿源,同时,注重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对矿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对原有的低品位矿石回收再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在大兴、马楠、团结、佛滩重点开发铅锌矿,在莲峰、水竹、伍寨重点开发铁矿,在大兴、务基、茂林、伍寨、团结重点开发磷矿和铜矿,在桧溪、细沙、青胜等乡镇重点开发煤矿。加大金沙、汇源等矿业资源勘察力度,在提高铅锌原矿产量的同时,确保金沙2000吨洗选厂、汇源1000吨洗选厂等重点项目正常运行,建成集采、洗、选为一体的矿业开发体系。加大铁、铜、磷、石膏等开发力度,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力争启动磷化工厂、电石厂、硅铁厂、石膏厂等重点项目。抓好现有3对煤炭矿洞的资源整合及提能改造工作,通过技改提能,使桧溪煤矿产能达到9万吨/年,永胜煤矿产能达到6万吨/年,水洞子煤矿产能达到6万吨/年。抓好已经通过资源整合审批煤矿的建设,使大坪子煤矿年设计能力达到15万吨,大同煤矿年设计能力达到15万吨。搞好路黄沟、碗箩、花园、双屯煤矿资源勘探等前期工作。到2015年,矿产业实现工业现价总产值11.6亿元,增加值7.3亿元。
二、做大做强建材业
积极做好水泥厂年产60万吨技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加大彩花石开发力度,争取建成年产2万平方米的彩花石厂。逐步淘汰页岩砖、实心黏土砖等传统建材,力争启动5个以上新型墙体材料和建材加工项目。强化管理,扩大砂石料开采规模。到2015年,建材业实现工业现价总产值2.4亿元,增加值1.08亿元。
三、建设能源工业
加快团结河、墨翰上下小河等流域中小水电开发,确保“十二五”期间全面建成发电。加大争取和服务力度,积极引进风能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好溪洛渡电站留给地方5%的电量,打造清洁能源基地,提高对发达地区转移产业的承接能力,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载能工业。到2015年,能源工业实现工业现价总产值1.22亿元,增加值4450万元。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实行壮大龙头企业与发展种植基地相结合,积极开发魔芋、花椒、砂仁、竹笋、果蔬及肉制品等农产品。力争建成5000吨芋丝生产线、年产魔芋微粉500吨生产线、年产500吨香料厂、年处理2000吨果蔬冷藏加工厂、年生产肉食品2000吨肉联加工厂、木竹系列产品加工厂等项目。到2015年,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现价总产值3.72亿元,增加值1.29亿元。
五、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根据我县产业布局和地形地貌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大分散、小集中,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规范建设、功能配套,多方融资、市场运作的原则和一园四片五组团多个点的布局理念,加快工业园区及标准厂房建设。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纳发达地区转移产业,推进食品加工、新型建筑材料、家具制造、纺织服装加工、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产品制造等产业集群的建设, “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1—2个片区建设。
第六章 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
始终把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一、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
以国内外旅游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溪洛渡电站建成投产为契机,以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实施旅游倍增计划和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以及建设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为驱动力,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
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建设、周边旅游区合作,加快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餐饮、宾馆、娱乐、购物等相关产业,在进一步扩大和提升观光旅游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休闲度假、康体运动、会展商务、科考探险等旅游客源市场,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客源市场格局。
依托永善原生态旅游资源,着重突出水电观光、湖滨休闲度假、乡村生态旅游和金沙江文化等特色,以桧溪——溪洛渡——码口的沿江旅游带为龙头,加快开发明子山观景台、马鞍山生态示范园、擐擐桥民族文化生态园、桧溪古镇旅游项目、强胜村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玉笋生态旅游度假村、茂林永安湿地黑颈鹤栖息地旅游开发、细沙三江口自然保护区、吞都宗教寻踪旅游项目、大兴红色旅游、码口溶洞探险旅游、马楠云海旅游等项目,挖掘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等民族文化活动。到2015年,实现旅游人次25万,旅游总收入1亿元的目标,努力把溪洛渡镇建成云南省优秀旅游小镇,把桧溪、黄华建设成为昭通市旅游小城镇,创建“金沙江溪洛渡湖滨休闲度假旅游地”的旅游品牌。
二、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现代服务业。抓住溪洛渡电站建设投产的机遇,充分利用公路和水路运输体系,建设县城物流中心,构建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努力形成多功能现代物流网络。建立金融企业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融资桥梁,加强以结算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建设,完善大额支付系统、支付清算系统、账户管理系统,推动支付清算系统向基层延伸,提高金融结算水平。发展以卫生保洁为主的家政服务、以电子政务为主的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以房地产管理为主的社区物业服务、以工程会计法律为主的咨询服务、以服务农民为主的农民专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新兴服务业。
三、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深化商业流通体制改革,规范商业行为,创造竞争有序的商贸流通环境,继续发展大型超市、连锁经营、营销代理、配送中心、专营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形成以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商贸流通格局。鼓励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发展多层次的餐饮服务业。以农村客运、旅游客运为重点,加强客运集团建设,建立安全、高效、快捷的客运体系。
第七章 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落实移民安置调整政策为重点,以人口转移为中心,以溪洛渡文化建设为内涵,实施“熟地”开发和代建基础设施的开发模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做强一个中心(县城)、搞好五个极点(桧溪、黄华、大兴、莲峰、茂林),带动三个片区(沿江、沿路、沿边)”,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使我县城镇建设和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建成“山城、水电、园林、湖滨”旅游城镇体系。到2015年,全县城镇人口达14.6万人,建成区面积达17.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5%,城镇绿化率达20.6%,其中:县城城镇人口8万人,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城镇绿化率28.2%。
一、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编制
启动新一轮县城总规修编;完善县城形象设计、各项专业规划和重要节点规划;完成14个乡镇集镇控制性规划编制和重要村庄规划,适时启动乡镇修建性详规和特色项目规划。
二、加快县城建设
继续推进荷花、校园、粮食局及兰花片区建设;着力加快溪洛渡大道及延长线开发,全面实施山涧竹韵、农场小区、木仰小区、红阳小区、旧城改造、锦绣兰花等片区开发项目;推进县城过境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加快公园路(环城南路)及其沿线的开发建设,使之与振兴大街和民通路延长线的有机衔接,尽快实现城区循环回路的形成;加快县城道路改造,重点实施玉金路、老车站及新华街南段改造建设。加快实施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工程、垃圾中转站及配套工程建设;千方百计推进大瀑沟谷地公园、溪洛渡文化广场、马鞍山生态园及城南新区建设;着力实施县城景观水体工程,努力提升城市新形象。
三、抓好小城镇建设
加大特色产业开发,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特色产业优势、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小城镇,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加快启动桧溪、黄华、大兴、莲峰、茂林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实施;重点推进团结、细沙、务基、墨翰、码口等沿江沿路沿边小城镇建设。
第八章 加快改革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突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这条主线,加快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从优先经济目标向优先社会目标转变,从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从制度管理体制向依法行政体制转变,推进各方面改革不断深化。
一、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政府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预见性,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改善经济调节,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严格市场监管,把设立公平的市场准入标准和监管市场运行过程,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导职能。
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全面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着力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强化法律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促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提高政府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进一步健全政府重大决策民主程序,提高公众参与度。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强预算管理,控制政府财政支出,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全面推行部门绩效考核评估,继续完善电子政务系统,优化政务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提高公务员素质和业务水平。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落实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和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评估体系和决策责任制度,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完善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规范工程招投标行为,逐步推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积极拓宽筹融资渠道,通过多种形式搭建政府信用、银行信用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平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参股、合作、联营、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投资建设,积极扩大民间投资规模。把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与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创新项目建设管理机制。
二、深化社会事业改革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增强事业单位发展活力。按照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贯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加快殡葬改革进程,推进殡仪馆、新拉公墓等项目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丧葬新风。
三、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进一步确立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健全完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凡国家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全面向非公有资本放开,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升级,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物流服务型中小企业,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自主改革、技术改造、管理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广大城乡居民自主创业。
四、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发挥溪洛渡品牌效应,树立科学招商的新理念,转变招商思路,提高招商实效,创新招商方式,改善招商环境。切实加强资源勘探和项目储备,不断增强项目的可研深度,通过开展深入扎实的前期工作,研究论证一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能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把工业园区建成招商引资、集约发展的示范区,突出产业链招商,以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配套项目为重点,着力引进大集团、大企业、大公司,实现由引进企业向引进产业的转变。探索转让项目运营权或收益权等直接利用外资的方式。加强同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吸引发达地区企业在我县建立面向西部和东南亚、南亚输出产品的外向型生产加工基地。
五、继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措施,继续推行“一站式”服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建设一流服务中心,打造一流服务窗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政务公开措施,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九章 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牢固树立节约意识,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保护和改善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提高资源支撑能力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利用分散粗放型向节约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切实加强用地管理,坚决制止圈地和土地闲置等行为,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在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的前提下,重点保障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必需的建设用地,支持农村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人口、计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严格控制工业用地审批程序,鼓励在工业园区内建立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工业用地的建筑密度,充分挖掘工业用地潜力;科学合理安排旅游项目用地。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努力扩大土地增量,五年力争累计实现土地整理2338公顷,新增耕地150公顷;土地开发350公顷,新增耕地215公顷;土地复垦项目建设规模80公顷,增加耕地35公顷。
节约利用水资源。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以节水为中心,合理配置水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城镇供水工程建设,增强生产、生活用水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以水权为核心,加大从水源、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到回水利用的管理力度。全面推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
节约能源。推进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等重大节能工程建设,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改造和能源消耗管理。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切实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合理使用和节约能源。
矿产资源开发。合理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区域布局,科学划定勘查、开采规划区,调整和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调控开采总量,指导矿业权合理设置,严审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准入条件。进一步加大地勘力度,弄清搞实全县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为矿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以大兴、马楠、团结等为重点,力争实现主要矿种地质找矿新突破,新增探明一批铅锌、铁、磷矿、重晶石等资源储量。鼓励集团化、规模化开采,禁止破坏性开采,促进企业采用先进采选综合利用技术,实施矿产资源深加工,提高贫矿和共生资源的利用水平,充分利用尾矿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地质灾害。
二、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快实施中低产林改造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自然保护区保护工程、用材林基地工程、农村能源工程等项目,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与管理。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6%以上,绿化率达46.5%以上,生态状况显著改善。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影响人民健康和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抓紧抓好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加强云荞水库保护、井底小河治理和15乡镇农村饮用水源地的污染防治监督力度,保障全民饮水安全。积极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启动全县15乡镇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和“金沙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围绕“三废”治理,重点整治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和全过程治理的转变。坚持“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合理确定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加快推进沿江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继续实施对污染排放的总量控制。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和监督。
三、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贯彻落实促进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扎实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改造和技术升级,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减少生产源头的自然资源投入和污染物排放。组织开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示范试点。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十章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抓住国家加大社会事业投入的机遇,更加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一、加快科技事业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永善实施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整合科技资源,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不断提高我县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永善建设步伐。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和开发花椒、核桃、魔芋、畜牧、砂仁等重点产业以及节水、节能、新能源、生态保护、循环经济等关键领域的现代科技技术,加快现代科技在生产生活中的推广应用。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传统企业通过技术改进、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调整产品结构等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建设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完善信息化综合体系,建设科技资源信息库,建立农村“12396”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大科技合作力度,以沪—滇科技合作为基础和契机,组建沪滇技术转移永善站,搭建上海—云南—昭通—永善科技合作平台。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继续深入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服务站、科普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分层分类有针对性地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循环经济等知识,努力提高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以发展优质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缩小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机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大众化、社会化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深化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把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点,切实解决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不断巩固“普九”成果。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殊学校建设项目、电站库区淹没学校复建项目、中小学校标准化校舍建设项目、民族小学迁建、伍寨集中办学项目等工程。重视教师队伍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深化人事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全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和等级学校创建步伐。继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国民受教育年限。确保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8%以上,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90%以上,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98%以上,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99.5%以上。
努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按照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要求,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开展多形式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推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加强农村初中后和城市高中后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推进职业技术学校扩容。
三、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抓手,以农村卫生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医疗网点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的综合能力。努力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健康档案农村覆盖5%以上、城镇覆盖30%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0%和70%以上;老年人健康登记管理率城乡分别达70%和40%;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率城乡分别达到50%和30%;城乡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率达60%和30%。
进一步推进乡镇防保站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完善疾病监测和报告体系,确保三级疾病预防保健网络反应灵敏、高效运行,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控传染病发病率,搞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的控制,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达90%以上,全面控制慢性职业中毒,基本控制急性职业中毒事故,从业者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
继续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建立健全孕产妇急救快速联动机制,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有效控制出生人口缺陷,农村住院分娩率达85%,城市住院分娩率达90%,孕产妇死亡率达30/10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内。
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健康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理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健全监督体系,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新农合的公信度和执行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
进一步发挥中医特色,积极推广普及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中医药在解决疑难病症中的作用,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四、繁荣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
加快推进县文化馆综合楼、县艺术剧院、县博物馆、县档案馆、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文化小广场、村级体育健身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体育产品和服务,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注重地方特色,体现人文内涵,推出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性、思想性的作品。以弘扬先进文化为先导,不断充实完善溪洛渡艺术团,积极开展文艺演出活动,认真实施“千场演出进千村”、“万场演出进自然村”工程。加大对电站淹没区文物的抢救、发掘和保护,完成大毛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务基乡青龙汉代古墓的发掘展示工程,争取完成曾泽生将军故居、安氏土司墓等文物的保护工程。继续加快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抓好业余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坚持以新闻宣传为中心,以电台、电视台设备设施和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全面提升办台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增强舆论引导力,全力营造永善思发展、谋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氛围。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县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县广电中心建设、乡镇广播电视站、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城市电影院线建设等项目,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7.5%,实现所有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一个行政村一个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全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和整体转换工作进度,到2015年力争完成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工程,使无线数字网络覆盖率达50%以上,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统领,采取教育、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紧紧围绕提高生育质量,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这一主题,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宣传教育,推进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健全利益导向机制,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坚持依法行政,突出综合治理,不断加大性别比治理力度,切实关心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推行优生促进工程,加强信息化应用步伐,狠抓特色,培植亮点,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永善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站、永善县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医技楼、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规范化、7个乡镇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综合业务用房、15个乡镇人口文化大院、137个村级人口计生服务室和计划生育新家庭文化屋等项目建设,全县计划生育率达90%以上,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到“十二五”期末人口控制在46.21万人以内。
第十一章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永善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和谐永善”为目标,围绕支援服务电站建设,加大扶贫开发,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加强民主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一、全力支援服务电站建设
认真实施《云南省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昭通部分)》,积极稳妥安置“两站”移民,加大后期扶持和经济发展力度,突出农田水利、交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着力强化产业支撑,为移民创造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理顺溪洛渡电站坝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切实做好管理和协调工作。
二、加大新时期扶贫开发力度
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为切入点,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产业开发,扶持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切实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以抓好茅草房改造为切入点,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安居困难,千方百计多渠道增加投入,再掀新时期扶贫攻坚工作的新高潮。力争完成406个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解决3500人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特困群众的易地搬迁和安置问题;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科技、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大力发展魔芋、花椒、畜牧等特色产业;发放农村小额信贷1亿元以上,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等项目。
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注重社会公平,努力做到规则公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分配公平。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和私有财产。全面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引导居民合理消费,拓展消费信贷;重视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强市场监管,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民营中小企业和服务业拓展就业岗位,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服务指导等就业扶持优惠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劳动保障和监察机构队伍建设,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十二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将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都纳入保险范围。提高医疗、失业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在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加强对残疾人口的服务和权益保护,鼓励社会救助和民间慈善等多种形式的救助活动,加快实施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城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会救助站、救灾物资储备库等项目。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增强社会的老龄服务功能,加快县城养老院以及桧溪、黄华、墨翰、马楠、大兴、莲峰、茂林等乡镇养老院建设,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加大财政预算中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渠道和严格管理、有效运营的新机制。
六、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群众信访和接待制度,健全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建立健全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加强重点区域、重要工程、重大安全设施的抗震防灾和自然灾害预警防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管理格局,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维护社会稳定。
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主动听取政协的意见,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大力加强村民、城市居民自治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广泛行使民主权利。坚持企业的民主管理,维护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管理宗教事务。重视和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团工作,充分发挥各自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规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加强司法工作,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切实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八、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奠定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基地建设,弘扬永善精神,塑造先进人物典范,唱响主旋律,占领主阵地。普及科学知识教育,预防抵制打击一切违反科学的迷信、邪教活动。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文明社区和文明村镇活动,提高全民精神文明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
《永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政府指导未来五年发展的工作重点和市场主体行为方向,要建立有效的实施机制,保障《纲要》确定的目标顺利实现。
一、加强规划实施的落实
“十二五”规划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编制的一个五年规划,本《纲要》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各级各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对基本县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宣传和动员全县各级各族干部和群众发扬艰苦创业和苦拼实干精神,把《纲要》落到实处。
二、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各级各部门要合理区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适时监测、合理调节并加强监管,在政府职责范围内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薄弱环节、调节收入分配、完善制度和体制、保持社会稳定,努力促进《纲要》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
三、加强规划实施跟踪分析
建立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检查和评估制度。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将对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督,适时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报告和有关建议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当遇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不可预见因素,社会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县人民政府将及时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报请县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后实施。
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开拓创新,鼓劲实干,积极组织好、实施好、完成好《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确定的工作任务,努力为实现“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而奋斗。
滇公网安备53062502000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