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善县情简介
一、县情概况
永善县地处云、川两省六县结合部,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县政府驻地距昆明市500公里、昭通市197千米、宜宾市170千米、成都市428千米、重庆市410千米。辖国土面积2778平方公里;东西横距46.6千米,南北纵距121.2千米;最高海拔3199.5米,最低海拔380米;介于东经103°15′~104°01′,北纬27°31′~28°32′之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县境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16.9℃、年平均降水量706.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098.0小时(统计时段为1994-2024年)。全县辖2街道办事处7镇5乡2个民族乡146个村(社区)255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6.3475万人(户籍人口,2024年11月)。金沙江流经县内10个乡镇(街道)175.45公里,县城距中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坝址仅3公里,具有上连白鹤滩、下接向家坝,“一肩挑两站”的区位特点。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集中力量办成了2件大事,第一是举全县之力支持向家坝电站、溪洛渡电站建设,圆满完成4.41万移民搬迁安置任务,有溪洛渡电站的稳定支持,形成了稳定的财源保障;第二是充分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圆满完成4.11万户18.07万人脱贫,5.1万易迁群众顺利完成搬迁,创造了县城红光安置点“一年建成一座城、一周搬迁上万人”的永善速度。2024年,面对电站发电量大幅下降的严重冲击,全县上下难中求进,坚决扛起稳住经济增长的重任,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和考验,千方百计扩投资、抓调度、强保障,采取了一系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举措,实现了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永善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0.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17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9.51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6.42亿元,增长1.9%。
(一)农业经济总体平稳。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37亿元,同比增长1.85%,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20.91亿元,林业产值1.45亿元,畜牧业产值12.53亿元,渔业产值0.41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08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4.47亿元,同比增长1.8%。
(二)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全县工业增加值97.27亿元,同比增长7.9%。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从三大门类看,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7%,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3%,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从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8.2%,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
(三)清洁能源高速增长。发电量318.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2%,其中:水电313.02亿千瓦时,增长13%;风电2.17亿千瓦时,增长36.5%;太阳能发电3.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26.7%。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地方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4492亿元,同比增长29.8%。
(五)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1.1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6.9%;商品房销售额0.6亿元,同比下降48.2%。
(六)市场消费平稳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3.01亿元,增长14.1%。从消费类型看:批发业销售额6.2亿元,同比增长8.6%;零售业销售额29亿元,同比增长10.3%;住宿业营业额1.15亿元,同比增长11%;餐饮业营业额6.23亿元,同比增长14.2%。
(七)财政收支结构不断优化。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兜牢“三保”底线,优化财政收支结构,聚焦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重大民生,加大投入保障力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2024年,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3亿元,同比增长11.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15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民生领域支出占比88.1%。
(八)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46元,同比增长5.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90元,同比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19元,同比增长8.1%。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在县委的领导下,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多重风险挑战,经济社会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三、2025年重点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县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五大强市”建设,聚焦新能源开发、综合交通建设、库区城区景区一体化发展“三个主战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力以赴稳增长、扩内需、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奋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补短强弱,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一是打赢脱贫巩固大决战。实施农村危房和农房抗震改造1490户、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43件。二是打好群众增收持久战。实施一批带动能力强、利益链接紧的产业项目。实现就业19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6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易迁劳动力就业率分别稳定在86%、89%、92%以上。三是打响和美乡村主动战。打造振兴村8个、提升村75个,实施村组公路硬化100公里。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新改建户厕1311座、公厕67座,实现100户以上规模较大自然村公厕全覆盖。
(二)坚持深化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盘活低效闲置资源资产。深化市场化改革。统筹推进农村、教育、卫生等领域改革。二是深挖园区发展潜力。健全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增长15%以上。三是深植服务至上理念。严格落实“六个一”服务机制,新增“四上”企业10户以上。
(三)坚持项目带动,持续夯实县域支撑。一是超前做好项目谋划。系统谋划编制好“十五五”规划,储备一批前瞻性强、落地性强、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规划“盘子”。二是精准开展项目招商。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8个,到位资金增长20%以上。三是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完成溪洛渡沟至县城道路、马家河坝连接线建设,启动黄华、大兴通三、城乡供水一体化、码口大兴灌区(二期)、220千伏金沙变电站等项目;推进G213桧溪至黄华丫口公路、溪洛渡翻坝转运设施等项目及早落地。完成投资67亿元以上。
(四)坚持优化结构,持续提升产业质效。一是做优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新植水果1万亩、提质增效3万亩,发展冷凉蔬菜5万亩、中药材8.5万亩、辣椒5万亩。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户、家庭农场30户以上。二是做大绿色能源产业。马楠兴隆、伍寨白云等12个新能源项目并网发电,新增装机容量155.5万千瓦。新建中药材加工厂2个、竹笋加工厂4个、枇杷果汁和果干生产线各1条。三是做活文旅服务产业。全力承办好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举办好“村BA”体育赛事,争创永兴明子和务基青龙2个3A级景区,打造落田坝、明子山、曹家坝3个旅居村。
(五)坚持融合发展,持续建设宜居永善。一是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完成4个老旧小区及新华片区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打通民族小学东侧等4条断头路,新增停车位1300个以上。新建燃气管网12.4公里。建成回迁安置房1090套。二是持续塑造集镇特色。打造一批特点突出、形象良好、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美丽集镇。三是持续激发乡村活力。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培育壮大“田秀才”“土专家”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六)坚持生态优先,持续筑牢绿色屏障。一是突出污染防治精度。确保县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进一步稳控县域水环境质量。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以上。二是加大保护修复力度。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以竹代塑”产业。实施水土流失治理35.41平方公里,退化林修复1.28万亩、草原改良1.24万亩。
(七)坚持人民至上,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启动永兴中学、永兴九年一贯制、县第七幼儿园、桧溪镇第二幼儿园等学校建设,新增学位6130个。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合作办学。二是打造优质普惠医疗。积极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逐步形成本地群众“家门口”看病、外地群众慕名来就医的医疗服务新格局。三是织密民生保障网络。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新建“一老一小”服务阵地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个、儿童之家49个。
(八)坚持防风化险,持续筑牢安全防线。一是稳住安全生产“基本盘”。聚焦“十大行动”,推动人防、技防、物防等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全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筑牢风险防范“压舱石”。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持续加大电信网络诈骗、非法融资集资打击力度,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向纵深发展,全面提升平安永善建设水平。三是提升基层治理“硬实力”。深入推进“八五”普法,持续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2+5”工作机制,妥善化解各类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